
內容目錄
前言
這本「投資最重要的事」內容非常深奧, 我想對於剛入門的投資理財新手會有點吃力,內容有點偏向理論方面,不過自己在讀第二次時,卻別有一番風味。
個人覺得比較適合具有一點程度投資理財的讀者。
以下我大概說明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。
第二層思考
第一層思考會說:「這是一家好公司,趕快買進!」
第二層思考會說:「這是一家好公司,但每個人都認為這家公司很好,所以這不是好公司。這支股票的股價被高估,市價過高,所以賣出。」
第一層思考會說:「從前景來看,經濟成長低迷、通貨膨脹上揚,該賣出持股。」
第二層思考會說:「經濟前景糟糕透頂,但是每個人都因為恐慌拋售股票,應該買進。」
第一層思考簡單膚淺,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想得到、做得到。第二層思考比較深入、複雜、迂迴。需要考慮很多事情:
未來可能產生的結果落在那些範圍?
我認為出現哪個結果?
我大家有哪些市場意識?
我預期與市場共識有多大差異?…等
在我看來,「第二層思考」有點類似”深入分析”,且往往會與第一層思考得到的結果相反。
大家認為的好,是真的好?大家認為的差,是真的差?
以及你的想法是不是也跟大家的想法一樣?會不會你認為你想法跟大家不一樣,但其實是一樣的XD
總之第二層思考令人難以意會啊!
價值投資與成長股投資
書中比喻,成長股投資愛好者是相信未來價值會成長,即使現在營收很差,也要投資。
價值投資愛好者是相信目前的價值相對高於目前的價格,即使這些股票的實質價值在未來沒什麼成長性。
相信價值投資可以不用預測未來,而相信成長股投資則要預測未來,書中舉許多歷年成長股投資失敗例子,如漂亮五十、網路泡沫等事蹟,
漂亮五十是在1970年代,選擇出50家具有優質成長股的公司,有的公司被嚴重高估,本益比高達60倍,最便宜的公司本益比約為28倍,隨後幾年,因公司表現不如預期而泡沫破裂。
網路泡沫在1995年~2000年初,只要公司名稱加了「e-」或「.com」,該家公司就會莫名其妙地被吹捧起來,股價隨即翻倍。之後表現不如預期,導致泡沫破裂。
~請支持《落葉筆記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
讀書心得-投資最重要的事
作者認為與成長股投資相比,價值投資較容易捉摸,關心該家公司的營收狀況、基本面、持有資產、負債狀況…等,若其價值大於價格,日子久了股價必定會上升。
反向投資
「在別人傷心舉拋售時買進、在別人興奮搶買時賣出,全都需要最大的勇氣,但也會提供最豐厚的獲利。」–約翰·坦伯頓爵士
這句話說得真好,就是常常聽到的八字箴言「逢低買進,逢高賣出」。XD
但是不知道為什麼,”一般人認為的”買股票的概念為何會跟買東西的概念會不同。(就連我常常會陷入這個迷思)
舉個例子,如果今天去到菜市場,本來心裡已想好今天要買一顆高麗菜,走道攤販前面,看到現在高麗菜一斤價格要80元,明明上周才一斤40元的,但是你看到了旁邊的小白菜從一斤55元跌到35元。正常人來講應該會選擇放棄高麗菜,轉而去買小白菜才對。(高麗菜貴、小白菜便宜)
不過買股票就不一樣了,大家往往看到持續上漲的股票而紛紛繼續加碼,卻厭惡那些持續下跌的股票,恨不得趕快賣出。
當然買菜和買股票不能相提並論,至於反向投資的困難點在哪裡呢?
書中提到,我們不知道鐘擺的擺動幅度到底多大,不知道反轉的確切時間,以及接著朝相反方向會擺盪多遠?
我的看法是,在投資股票時,人們往往在獲得益處時,會持續地認同自己得決定,且是正確無誤的,心裡十分篤定會繼續上漲,於是除了不賣,還加碼下去;相對的,當自己投資的股票開始虧錢時,會開始檢討自己哪一步做錯了,否定自己的判斷,於是開始有了”現在賣還來的及”的想法,因此趕快賣出股票。
這裡說的反向投資,就是要與一般人做相反的行為。
大家恐慌拋售,你可以大舉邁進;大家爭先恐後買進,你可以施捨手中持股賣給他們。
當然前提是你看中的股票。
總結
這本書還有提到注意景氣循環,因為這章所述內容使我在2020年中~年末不敢買股票,心裡一直認為還會再發生一次2020年3月那一次的崩盤,殊不知卻是錯過一段跟上台股再創新高的機會啊!!
之後我在讀到彼得林區選股戰略,以及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的書,才發現彼得林區、與巴菲特說過同樣的話「永遠不要做空美股」,只能說,要是那時候勇敢一點,說不定已經賺上一筆錢了XD。
推薦給對投資理財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閱讀!
各大家網購平台之中,目前是MOMO略比其他家便宜(MOMO的折扣活動較多),讀者可以多方比較各網購平台,可以省一筆不少錢!
至於有哪些網購平台,可以觀看我寫的文章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