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這本書《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》延續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的內容,跟前一本書一樣是以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,來說明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。
與前一本書不同的地方是,前一本書大部分講述許多理想、理論,與實際碰到的情況有所差異。
這本書故事發生在三年後,年輕人辭去原來工作,跑去做教職人員,原本信誓旦旦的以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來教小孩子,但是小孩子們一連串的沒禮貌、挑釁的舉動,使得年輕人漸漸地對阿德勒心理學產生懷疑。
因此再次找上哲學家好好的理論一番,這本書是以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為出發點。
所有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是尊敬
年輕人說他教的學生,一開始對於他們在課堂大吵大鬧保持容忍的態度,認為這只是小孩子任性的表現,採取「不責罵也不讚賞」的行為。
但這種情況漸漸嚴重起來,甚至出現當面挑釁他的行為。
他在也忍無可忍,就大聲責學生。
當然,雖然當下是喝止了學生脫序的行為,但是過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
哲學家認為對待他人必須以尊敬他人為方向出發,聆聽他所在意事情,不應該用一種上對下的姿態看待學生。
他之所以吵鬧的原因是什麼?真正去理解他的訴求,並且提供建議才是重要的。
以朋友的身分去看待學生。
之所以學生在你面前吵,大部分是因為想要獲得關注,藉由不良行為引起你注意。
不稱讚、不責罵的原因
年輕人說,曾經因為學生因為作文寫的很棒,使得他發自內心的稱讚這位學生作文寫得不錯。
這位學生因此開心極了,年輕人永遠忘不了那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笑容。
因此也質疑了哲學家說的「不稱讚」的理論。
雖然稱讚學生,短期內使得這位學生感到開心,帶來正向回饋。
不過,只要有稱讚,就會產生競爭的問題。
其他的學生會因為自己沒被稱讚而感到失望,甚至開始也覺得我要表現得比他優秀,我才會被稱讚。
競爭雖然會使得團體內的人引起積極向上的心態,不過這樣子做會使得人跟人之間產生敵意。
而且,稱讚、責罵的行為,是一種以上對下的行為。
團體必須要是一個人人都是朋友,一起扶持、一起關愛對方的正向力量運作才行。
幸福的本質是「貢獻感」
該如何幸福?是許多人還不知道的問題,賺更多錢、每餐都吃奢華美食?每天都到處去玩?
阿德勒認為,幸福的本質是「貢獻感」,只要擁有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這種主觀的感覺就可以了。
這點我倒是非常認同,我自己也曾幫助過人,例如最小小的事情就是同學詢問我學習上的問題、路人問哪條路怎麼走,甚至在遊戲裡幫助對遊戲不熟的玩家,這種助人的感覺,讓我覺得有真正活著的感覺。
人的一生,不該只有做自己的事情,例如工作、打電動、追劇、旅行等,似乎也需要做一些奉獻的事才能滿足人生吧。
分享是一種美德,相信讀者曾經因為不懂、不清楚某方面的事情,於是上網google,搜尋到一些網友寫的文章。
如果大家都很自私地不寫文章分享的話,是不是我們就得自己花許多時間摸索了?
因此除了感謝撰寫文章的網友之外,自己應該也要在自己熟悉、已知的知識也分享出去。
這樣才會使得社會進步,而且也能幫助更多的人。
~請支持《落葉筆記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
讀書心得-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
總結
這本書主要是說明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,我自己是覺得前一本書比較好看。
後面幾章談到跟教導學生不同的事情,什麼是「愛」,在《為愛徬徨的勇氣》裡有清楚的解釋,算是出那本書之前簡單的概述吧。
如果想要強化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的話,可以買這本書來看!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