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量取勝
「以量取勝」是我們普遍認為能夠滿足快樂的一種方式。
例如去吃吃到飽,我們總是思考著:「哪一個東西單價最貴,我要專門吃它,吃到回本。」最好是吃到撐,肚皮再也裝不下東西為止。
於是你夾了很多螃蟹、蝦子、其他海鮮,你勉強夾了一片披薩,但是你只吃料的區域,邊邊的地方你留下不吃。
看到朋友裝了牛肉湯來喝,你心裡想:「喝湯很容易飽,傻傻的。」
走到壽司區,只要有白米的壽司類看也不看,因為吃白米肚子很容易脹。
整餐下來,你吃了一大堆高單價食物,你因此而滿足了。
或許,那些高單價食物並不是你最愛吃的,可能烤雞胸肉才是你最愛所選。因為你認為喝湯、喝飲料比較容易飽,所以你沒有裝任何的湯、飲料來呵。其實你平常最喜歡喝的飲料是西瓜汁。
如果一切任何的行為都是CP值取向,隱約地你的體驗會有所下降。
「量多」就真的能「快樂」嗎?
快樂感取決於你的想法
「錢永遠不嫌多」這句話大部分的人是認同的。
但是很多時候,我們無法控制錢能夠越來越多。
每到了過年前,都是各大公司發放年終獎金的時候。
你看到你今年分的年終竟然比去年多,「好爽呦!」你興奮地在內心大叫。
你屁顛屁顛的跑去問同事他分多少,沒想到他竟然分得比你還多!
「幹!憑什麼他分紅比我多?」「他能力又沒我好!平常上班都在打混…」
你開始咒罵公司為什麼你的分紅比別人少,並且開始思考是不是年後要跳槽了。
這故事很明顯地說明一件事:你的快樂感取決於你怎麼思考。
什麼意思?
一開始,你看到自己的分紅比去年多,你開心了。
但是你又跑去問別人他分多少,結果他比你多,你難過、生氣了。
我們很容易拿自己的好處跟他人比較,但這麼做心態非常不健康。(如果是別人拿比你少,你不會開心太久,因為你不會把它放在心上。)
~請支持《落葉筆記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
追求幸福之路12-知足之快樂
那麼怎麼做才是健康的想法呢?
首先,我們只需要關注於”我”就好,接著知足。
你應該要感謝公司今年還是有年終可以拿(我們憑什麼認為拿年終會是理所當然的事呢?現行勞基法並沒有說老闆一定要發年終!)
如果你心裡已經預期會拿到某個數字,最後卻沒達到,只會讓你得到更多失落感。
我們習慣”多”來滿足慾望,當我們一味的要求多、還要再更多,將會養大我們的慾望,於是我們越來越難獲得快樂。
最後我們成為了一個不快樂的人。
懂得感恩、懂得知足,方能使你在心靈上有所提升。
幸福的真正提升與滿足的體驗的最佳疊合點,是一種覺知。消費……的量度必須平衡配合的幸福感,而不是欲望的滿足感。我們不認為極度消費會產生更多的滿足感,反而主張節制或睿智的消費才能產生幸福。
史蒂芬妮.卡薩所編之《上鉤》
知足常樂
佛教對於知足的見解為:
「知足是一種美德,佛教認為知足是一種重要的美德,對個人修行和心靈成長具有重要意義。知足意味著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,對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能懷抱欣喜與感激之心。這種心態有助於消除貪婪、嫉妒等負面情緒,使人更加平靜、快樂。」
這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,我會因為段考考前幾名時,父母獎勵我給我100塊時而高興的不得了。
上大學時,每個月只有七千塊的伙食、生活費,我卻可以省吃儉用到每幾個月會有一個月不需要父母給我生活費。
以前認為吃一餐超過300塊是多麼奢侈的享受,出了社會就算每餐都吃上300元都還能存到錢。
但是說實在的,以前的我也是過得很快樂的。
我會湊150元買遊戲橘子點卡來去換楓之谷的點裝,我卻可以開心好幾個禮拜。
我也完全想得起來,以前學生時期跟朋友去吃過哪些燒肉吃到飽、buffet吃到飽、或是其他高消費餐廳等。
當一個人的能力變強之後,物質欲也跟著提高了,我們完全察覺不到。
總結
知足能使我們擺脫慾望的困擾,還能夠讓我們獲得滿足感,簡簡單單的東西就能夠讓你感到快樂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