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使你獲得快樂
毫無疑問的,運動能夠帶給你快樂,這件事從你還小時候就體會過的事。
記得我在國高中時期,總是喜歡籃球課的到來。
打籃球、運動是一種施放壓力的方式,可以讓我們短暫忘記考試的壓力。
身心獲得釋放,特別是跟同學打球、嬉鬧、搞笑、滑稽的行為,總是讓我會心一笑。
心理學家曾做過研究,當我們在運動時,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一些化學物質,例如腦內啡,它可以使人感覺到快樂。
運動快樂三元素
我們知道運動可以獲得快樂,不過依運動的強度多寡、時間長短、心理感受度,似乎也有些關係。
運動強度:
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個喜歡修復的,例如:運動後的肌肉酸痛。
辛苦了一整天,晚上睡前躺在床上,感受到身體肌肉的痠痛感,在不過量的情況下,你會認為這一點痠痛是今天你努力、辛苦的象徵,電池釋放完電了就想好好的充電才行,這個覺睡得比昨天還香甜。
這也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表現,身體的不適感一再地提醒你,你只得乖乖休息,好好感受休息、體驗休息。
更廣義地修復還有例如:白天上班,中午地午休時間,如果我們只單純趴在桌上划手機、或是繼續工作,這樣會讓你接下來下午時段地精神大幅下降,例如打嗑睡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出包,如果能有短暫的15分鐘趴睡,可以讓你的下午更有動力。
當然還有更長的修復,例如放長假,例如一個禮拜的旅行,人類跟機器人最大的差別是人類有情緒。
一個長期的休假能夠修復你的身心壓力、徹底的放鬆,回到崗位時的工作表現會變得更不一樣。
~請支持《落葉筆記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
追求幸福之路9-修復的快樂
時間長短:
想像一下,散步5分鐘與散步30分鐘,我們多半會認為散步30分鐘會獲得更多的快樂。
時間長短取決於你的身體是否發出已經足夠了的訊號。
時間越長,你越能進入狀況、融入這個狀態。
當然時間越長也不是做就越好,過量反而會造成負擔,例如你的手臂已經痠痛了卻還在增加重量繼續舉重,最後只會讓你肌肉拉傷,必須要靜養一個月才會好。
心理感受度:
我們在家裡面散步5分鐘跟在公園散步5分鐘,我們也會認為去公園散步會比較快樂。
在家,也就是常見的景色,似乎比較不能激起什麼波瀾。
人是充滿好奇心的生物,如果是不常見的景色、會令人放鬆的景色,總是會讓我們感覺到快樂。
在大自然裡散步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,如:微風吹拂的公園、小河道旁等
這也就是大部分人為何比較喜歡在外面的公園、路旁慢跑,不喜歡待在健身房跑跑步機的原因。
那些被我們貼上『壓力爆棚』標籤的人,有許多人實際上名不符實,他們只是需要上床睡覺而已。
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-- 莎拉.梅德尼克(Sara Mednick)
總結
修復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快樂的來源。
在修復的當下,我們施放壓力、期待接下來的體驗會到哪裡,進而讓你感受到幸福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