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搜尋人生目標的經歷
還記得我剛出社會的那一年,對於我的人生目標並沒有太多的想法,我只知道每天準時下班,吃完晚餐後就窩在電腦桌前打電動,日復一日。
特別喜歡假日,這樣的話可以從早玩到晚。
每次休假、晚上睡覺前,將滑鼠點開PCMan(連PTT的程式)並關閉它時,都會看到畫面左下角”連線時間: 16小時XX分XX秒”,心裡有些五味雜陳。
躺在床上,如果隔天也是休假的話,就會毫無壓力地睡覺。
如果隔天要上班的話,則是心中有些難過,感嘆怎麼周末一下就過去了。
大約在出社會半年左右,我開始對於一成不變感到厭倦。
「我除了玩遊戲,還有什麼事可以做?」
這是我第一次對遊戲感到疲乏。
「人生就是這樣,休假時就只有享樂嗎?」
我左思右想,不太對,如果我沒有趁休假時間好好充實自己的話,會不會變成公司裡那些待很久也走不了的老同事?
剛畢業時,不是說好做幾年之後要跳去外商公司的嗎?
在我對遊戲感到厭倦的那幾週時間,我的生活是不快樂的,特別是假日的時候,我一直認為休假時間只享樂是浪費時間的事情。
~請支持《落葉筆記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
追求幸福之路7-目標與快樂
那段時間休假,吃完早餐後我都會跑去圖書館晃晃,依照以前學生時期,圖書館總是有股令人充實的感覺。
我找到了一有關生涯規劃的書,接著因緣際會得知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這本書,於是開啟了搜尋人生目標這條路。
後續詳細可以觀看我的這篇文章<休假時總是不知道要幹嘛?或許你需要訂定些人生目標>。
有目標者的成功機率大於無目標者。擁有挑戰自我、具體明確——完成期限和執行標準都很清楚——的目標,能創造較高的成就。
《更快樂》——塔爾.班夏哈
目標與快樂的關係
大部分的人會認為,把注意放在達成目標那一刻才是幸福、快樂的。
想成為一名歌手,應該要唱得讓人買單才行。
想成為圖文作家,應該要學好畫畫,並且要經營IG、粉絲破萬才行。
當達到你設立的目標時,雖然會使你獲得短暫的快感。
但是快感也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消失,或許只過了幾天,好像達成這個目標也沒說特別開心。
接著又開始定另外一個人目標前進,好消除你心中不安的感覺。
於是你就會像是在滾輪上的老鼠一樣,追著目標不斷的奔跑,從來沒有休息的一天。
也因此當我們在追求人生目標時,應該專注於”追求過程”,而非結果。
當我們專注於結果,在漫長的過程中基本上感受不到快樂,反而可能會是痛苦。
你並不會因為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感到滿足,因為這些都是離成果目標還太遠。
心理學家華特森(David Wason)在「正面情緒」這篇論文裡提到:「當代研究者都強調,努力追求目標的過程,才是擁有快樂和正面情緒的關鍵,而不是完成目標的結果。」

雖然前面提到有目標就可以獲得快樂,不過追求的目標仍有些限制,如果你設立的目標偏向外在因素(致富、受他人崇拜)、而並非內在因素(成長、貢獻所長等),比較不會獲得太多的快樂感。
「希望活得更快樂的人,最好專心追求下面兩樣東西:能得到成長、建立人脈、貢獻所長的目標,而不是獲得財富、美貌和名氣的目標;趣味盎然且意義重大的目標,而不是被迫追求的目標。」
心理學家謝爾登(Kennon Sheldon)
以內在因素作為主要考量
就物質主義盛行的今日,我們實在很難不以賺錢為目標去追求,當然你也是可以這樣子做。
不過建議方式仍是將”興趣、成長、學以致用、貢獻所長”等作為首要目標,賺錢擺在後面,因為它將會是附加價值,你不想要也會跟著來。
事實上,當我們以愉悅、快樂的心情追求目標時,往往達成的成就也不同凡響,也就是說快樂也是獲得更高成就的手段。
心理學家魯波摩絲姬(Sonja Lyubomirsky)、金英(Laura King)和戴納(Ed Diener)在評論相關研究時提到:「許多研究都說明了快樂的人在各個生活領域也很成功,包括婚姻、友誼、收入、工作表現、健康等等。」
總結
設立人生目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,不僅在追求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成長的滋味,還有能夠從中感覺到快樂。
發佈留言